文字新聞 - 媒希望影展 失去影像主控權的舞影者

【記者李明慈/中正大學報導】於 2006-12-09 00:59:15 原載於中正E報

  媒希望影展於中正大學播映「那一天我丟了飯碗」、「舞影者」、「走…該往哪裡走」三部紀錄片。「舞影者」導演鍾宜杰、電傳所副教授羅世宏在片後與觀眾座談討論。

  「舞影者」敘述從戒嚴至今,攝影記者社會地位及自我認識的轉換。片中以「舞影者」一詞代表被操控的攝影記者,失去自我捕捉畫面的權利,改由上級決定畫面。

  導演鍾宜杰曾任國內媒體工作者,目前是路透社的攝影記者,深刻體會到國內外媒體運作的差異。鍾宜杰說:「路透社是全球最大的商業媒體,以營利為導向,但卻能秉持新聞倫理,不接受關說保持新聞中立。相對的台灣媒體只將專業倫理放心中,受制於高層。」


  而現今台灣記者受高層操弄的情形,更普遍發生於各大報,鐘宜杰表示,因為主管不信任屬下的專業能力,要求攝影記者在現場按照指示拍攝畫面,其它細節可以不顧。「就像生產線上的工人,只需鎖一顆螺絲,重複機械式動作,不用觀察現場花腦筋思考。」羅世宏補充。

  攝影記者機械式操作,未經思考的原因,與現今報業市場過度自由商業化有關。資本家為了讓新聞產製效率提高以壓低成本,將攝影記者捕捉獨特畫面的使命,異化<註一>為拍出一張張商品化的圖片。解嚴前攝影記者受制於政府,到了八0年代社會運動蓬勃發展,攝影記者以記錄台灣底層文化為己任。直到現在放任報業自由競爭導致過度商業化。政府應該適時扮演監督者的角色,而不是讓市場毫無節制的競爭下,失去各種不同立場的報紙。

  為了找出從戒嚴時期到現在,攝影記者自我認同價值改變的因素。鍾宜杰拍攝「舞影者」希望透過攝影記者角色變遷過程,記錄台灣媒體發展約六十年的歷史。拍攝過程中鍾宜杰遭遇許多困難,採訪同輩攝影記者時,常因同業競爭的戒心,不願意展現出脆弱真實面。或受訪者在鏡頭後才肯說內心真實想法,導致無法捕捉最真實的畫面。但經過長期努力,讓受訪者了解他想反映媒體工作現況的決心,受訪者才逐漸打開心房。


  透過「舞影者」及片後座談,同學更深入了解台灣報業現況,引發各種省思。哲學三黃翰瑋說,「目前報業現況,攝影記者變成上級手中的棋子,無法從工作獲得成就感,令人難過。往後購買報紙,不只將報紙視為商品消費,能明白報紙背後更深的文化內涵。」中文四盧珮如指出,「記者應該組織工會為自己的工作權奮鬥,不該受制於資本家。」

  從戒嚴到今天,攝影記者雖然脫離了高壓政治的宰制,卻又受商業利益左右。媒體工作者的專業思維被迫隱藏,淪為高層的營利工具。一切有賴民眾、資本家、媒體工作者整體覺醒,尋回新聞價值的核心。

  <註一>異化(Alienation)指逐漸從某人的純真或主要本質中分離;對馬克思主義者而言,異化意指將勞工降為僅是商品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