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記者李明慈/嘉義電訪報導】於 2006-10-16 00:00:00 原載於中正E報
「教育部不該以經費作為促成合併的手段!合併是不是因為教師飽和才想出的辦法?」東華大學會計系三年級安怡齡說道。「我贊成兩校合併,東華大學資源多、校地廣,若併校,課程的選擇較為多元。」花蓮教育大學諮商心理系三年級鄭韻嵐表示。對於教育部極力促成兩校合併,兩校學生持不同態度。
教育部欲促成東華大學和花蓮教育大學合併案,雙方討論四年迄今仍無定論。兩校將分別召開校務會議投票是否併校,如果併校案再無法獲得共識通過,兩校將不再討論併校事宜。
根據國立東華大學及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合校計畫書草案中指出,由於大學數量急速擴張,導致高等教育經費稀釋,師資飽和也使師範學院面臨轉型發展的危機。不僅如此,因應國際化趨勢加入WTO後,台灣開放外國設校招生,對人數過少的花蓮教育大學及東華大學更是首當其衝。透過大學整併,兩校可以發揮最大經濟規模效益,更接近「最適經營規模大學」<註一>,並可解決規模過小或發展領域受限等問題。
即使計畫書指出合併為順應趨勢的作法,但同學對合併產生的問題還有諸多疑慮,例如合併後的校名為其中之一。安怡齡說到:「取名叫『花蓮大學』或『太平洋大學』都很奇怪呀!東華大學這個名字不是好聽多了?」不僅止於校名,兩校合併也可能會導致同學缺乏對新學校的認同感。花蓮教育大學諮商心理系四年級楊華倫表示,「花蓮教育大學讓我很有歸屬感,我已感到很滿足,而且兩校距離太遠沒必要合併。」
近年來大學合併蔚為風潮,台灣嘉義師範學院與嘉義技術學院首開先例,已於兩千年合併為嘉義大學;而清華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事宜也在商討中。各界對於大學合併看法不一。李曉康在相關評論中提到<註三>,根據外國研究顯示,大學合併未必可以節省人事費用。在合併初期,院校反而需要更多的資源用於規劃、協調以及基礎建設等方面。不過,嘉義大學應用數學系四年級連耿義認為,合併後的嘉義大學競爭力的確有明顯提高,不僅能擠身國立大學之列,多了許多產學合作的機會。
然而,連耿義也指出,由於蘭潭及民雄兩校區有一段車程,資源分享仍然有其限制,而在選課方面還是以自己所在校區為優先考量。
<註一>根據教育部(民88)頒布的「地區性國立大學院校整併試辦計畫」中提及「大學院校最適經營規模為學生人數10,000人」。美國卡內基委員會(Carnegie Commission Report)報告指出:頒授學士學位的大學應有5,000至10,000名學生 。丁文玲(民84)的研究則以為我國國立大學之最適經營規模值為9,802至13,806人之間。Koshal & Koshal(1995)分析指出高等教育學校之最適經營規模範圍介於11,758人至30,957人之間。
<註二>相關大學合併新聞:
校際合併政策 施行成效各校反應不一
中山高大擬整併? 高大學生有話要說
清大交大研擬併校 仍需多方考量
<註三>李曉康評論按此連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