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臉譜 - 路透攝影鍾宜杰 堅持捍衛新聞倫理

【記者李明慈/台北報導】於 2006-12-27 23:58:00 原載於中正E報

  對路透社攝影記者鍾宜杰來說,攝影是一連串充滿激情、期待的過程。「當看到吸引自己的畫面,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,我知道『I got it!』」鍾宜杰說。

  鍾宜杰與攝影的緣分得從國中談起。國一時父親買了一台單眼相機,鍾宜杰喜歡抱著相機到處拍,憑著直覺捕捉生活週遭的畫面。十八歲那年,鍾宜杰展現他攝影方面的天賦,獲得全國大專盃攝影比賽入選。大學如願進入世新平面傳播系攝影組,並在大三進入自立早報實習。畢業後轉往中國時報、路透社,擔任攝影記者。


  記者的生活總是緊張、忙碌,站在第一線採訪新聞時,常有各種突發狀況發生。不僅體驗人情冷暖,更多次面臨生死存亡。鍾宜杰描述,「在某次警匪對峙中,持槍歹徒威脅要引爆炸彈,當時生命危在旦夕,若歹徒引爆炸彈,在場的人恐無一能倖免。」

  除了生死存亡的緊張時刻,攝影記者也常在第一現場感受生命的脆弱。鍾宜杰回憶,有一次颱風夜,一對老夫婦被土石流活埋,救難人員從泥濘中挖出屍體後,鍾宜杰捕捉這幅令人鼻酸的畫面。結束拍攝工作後,回家途中看到夜市裡,許多年輕人正愉快逛街,與先前的景象形成強烈對比。帶著滿腳污泥回到家,看見家人在溫暖的被窩中熟睡著,體驗到生命的可貴。

  擔任台灣報社的攝影記者,雖然可用影像替弱勢者發聲,但是攝影記者的工作權益卻遭到漠視。主管要求誇張、戲劇性十足的照片,忽略報導反映真實的重要。鍾宜杰表示:「有同業為了拍攝吸食安非他命的照片,自己買毒品模擬吸食畫面。」造假、違背新聞倫理的狀況屢見不鮮。

  在同業照片造假氾濫中,反觀鍾宜杰不造假的強硬態度,讓上級不敢要求他造假,卻還是會修改照片的文字說明。鍾宜杰說:「上級不會要求我造假,但卻誇張我所拍攝的照片說明,原本參加遊行抗議人數是十萬人,卻被修改成十五萬人。」

  修改照片說明,讓鍾宜杰心生不滿,更嚴重的是報社不尊重攝影記者的專業判斷,令鍾宜杰萌生離職念頭。有一次鍾宜杰拍攝到逃兵搶劫被逮的獨家照片,卻因為總編輯的錯誤判斷,忽略成不重要的新聞,事後又將責任歸屬給他,這件事讓他主動請辭。

  離開報社後,鍾宜杰受路透社邀約,擔任駐台攝影記者。路透社尊重第一線記者的專業觀察、強調新聞倫理的情形,讓他發現台灣媒體工作者的工作環境出了問題,並投入台灣媒體工作者的勞動研究。

  鍾宜杰更拍攝紀錄片《舞影者》,藉由紀錄台灣老、中、輕三代攝影記者,對於自我價值的認同,探討台灣媒體現況。並參與籌組新聞攝影研究協會,推廣第一屆新聞攝影獎,希望喚起大眾對於新聞攝影的重視。為改善台灣媒體工作者的工作環境,盡一己之力。

  從一剛開始接觸攝影,憑直覺拍攝生活周遭事物,從中獲得滿足。到投入攝影記者工作後,鍾宜杰了解自己有更大的使命,必須為攝影記者爭取工作權,才能讓更多有熱忱的攝影記者,享受於工作崗位。

  <註一>相關新聞:媒希望影展 失去影像主控權的舞影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