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臉譜 - 藝術家醫生 尋找身心平衡

【記者蔡文誠、李明慈/嘉義報導】於 2006-10-18 23:57:00 原載於中正E報

  印象中,醫生應是穿白袍、戴眼鏡、規規矩矩的斯文樣,但這卻不適用於林博彥。朋友戴明德說他是「老不休」,老是不休息,永遠在行醫、創作、玩耍,很懂得生活。  


「他是很正派的人,從不盲從,對一件事的是非對錯分得很清楚。」妻子陳箐繡表示這就是與他結婚的原因。穿短褲、開著卡車到處跑,因為喜愛打網球而膚色黝黑。毫無架子的林博彥,住在水上鄉大崙村。家中有許多鹿港老家的家具,庭園中點綴著親手以鐵、灶,古早農村器具為媒材,焊接製成的藝術品。不知情的人還會誤以為他是位充滿懷鄉情懷的農夫。他,就是如此平易近人。

  林博彥擔任嘉義長庚紀念醫院臨床病理科主任,三年前與妻子相識,一同參加嘉義鐵道藝術村駐村藝術家李耀生主持的鐵雕研習班,從此愛上以鐵為媒材的藝術創作,一頭栽進鐵的世界。林博彥讚嘆地說,會迷戀上鐵是因為鐵是很奇特的東西,水火本來不相容,但煮水時,鐵卻可以做為媒介,傳導火的溫度將水煮開。不懂得打草稿、不懂焊接、一切從零開始,林博彥在創作中慢慢學習。林博彥強調,在希波克拉底<註一>時代,「art」一字代表的是醫學,而今轉化成藝術的意思,顯示醫學與藝術上的原始精神有許多關聯性,而這種關聯性正在林博彥身上慢慢發酵。

  在二OO四年時希望能有屬於自己的創作空間,因而萌發申請鐵道藝術村駐村藝術家的念頭。經過半年辛勤努力,面試人員問他,藝術家如何與群眾溝通?林博彥答道:「不用思考,因為我就是群眾。」藝術家並不只活在自我想像空間,而是該創造出與人對話、產生共鳴的作品。秉持這種信念及努力,如願當上第三屆駐村藝術家。林博彥表示,駐村是很好玩、很新鮮的事;在開放的藝術村創作,增加與民眾接觸的機會。許多人走進來跟他聊天並問「你在這裡幹麻?」十分有趣。

  同年,在妻子陳箐繡的策劃下,與多位藝術家在梅山生活藝術村舉行「金屬寓言」聯展。特別的是,展覽期間林博彥與當地衛生機關合作,強力說服村落中觀念保守,不敢到醫院檢查的婦女,到場做子宮頸抹片篩檢。終於有二十位婦女願意接受檢查,而其中一位疑似罹患子宮頸癌,轉往慈濟醫院進一步治療。身為醫生的使命感,讓林博彥在用藝術與人溝通之餘,也不忘關懷需要醫療的人。

  他的創作自述談到「醫療的藝術,是在治療疾病和美化生命之間,尋找最完美的平衡點。」學習藝術讓林博彥重新思考醫療,以人本精神為出發點,並不一味給予治療,而是思考怎樣的狀態會令病患最舒適、令生命更美好。病例中曾有乳癌婦女,在切除乳房後丈夫變心,雖然她得以免於病痛,卻造成永久的精神痛苦,沒有乳房的婦女,要如何毫無芥蒂地繼續過正常生活?林博彥思考,醫療是門藝術,不僅把病人治好,還要考慮病人能否適應治療後帶來的影響。衡量醫療行為及病人心理安適的平衡點,是受藝術薰陶後形成的觀念。
  
 
  藝術不僅影響林博彥對醫病關係的看法,也是他抒發壓力的一個出口。林博彥在創作中舒壓,當時面對SARS這種未知的疾病,要直接接觸病患檢體,對醫生來說壓力極大。全台籠罩在SARS陰影下,大家不敢到醫院看病,唯恐自己被傳染,整間醫院空蕩蕩。雖然病人減少,工作量減輕,但林博彥必須監督、叮嚀其他醫生絕對小心。一場又一場開不完的會,令他時時處於戒備狀態。然而在創作時,林博彥得以調整心情,轉換成一個創造者的角色,暫時擺脫SARS帶來的壓力,在焊接中熬過艱難的時光。

 作品「聲音的迴響」最能反映林博彥目前心境,遠看像一個人坐在高山上沉思。林博彥一路苦讀,經過美國俄亥俄州大學、哈佛大學住院實習的洗禮,忙碌奮鬥到今天,終於有時間可以好好坐在庭園中回想一生。「人不斷努力過日子,但停下來好好思考才最重要,思考後才有向前的動力。」他知道自己要什麼,很努力地去實踐,無論在醫學或是藝術上。

  <註一>希波克拉底(Hippcrates,公元前460年—前377年),古希臘醫學家,被稱為西方醫學之父。其主要著作為《希氏醫學著作集成》(法國人李特爾整理)。其首創了希波克拉底誓詞,醫生要宣誓處處為病人著想,為自己的神聖使命付出最大的努力。現在西方國家的醫生從業前都要以希波克拉底誓詞宣誓。資料來源維基百科。